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2019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更新时间:2020-02-22 08:31:00点击次数:8494次
株洲英泰软件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是国家教育部指定授权组织嵌入式、移动商务两专业方向学习的教育机构。也是国家嵌入式工程师、移动商务工程师技术职称认证机构。株洲分院是北京英泰移动通信学院在湖南唯一设立的教育机构。),是湖南省教育厅注册,株洲市教育局主管的直属全日制职业院校,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嵌入式、移动商务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基地,是湖南省“富民强省明星单位”,株洲市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学校连续八年蝉联株洲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16年 株洲在线新闻网在全市开展“魅力校园”评选活动,学校在株洲市

2019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株洲英泰软件职业技术学校

一、学校情况

1、学校概况

株洲英泰软件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是国家教育部指定授权组织嵌入式、移动商务两专业方向学习的教育机构。也是国家嵌入式工程师、移动商务工程师技术职称认证机构。株洲分院是北京英泰移动通信学院在湖南唯一设立的教育机构。),是湖南省教育厅注册,株洲市教育局主管的直属全日制职业院校,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嵌入式、移动商务两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基地,是湖南省“富民强省明星单位”,株洲市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学校连续八年蝉联株洲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16 株洲在线新闻网在全市开展“魅力校园”评选活动,学校在株洲市大中专院校组中荣获“魅力校园”的光荣称号(主要当选优势是专业好、就业好)。

 学校一直秉承“凭良心办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就业为重、诚信为上”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市教育局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已成为株洲职业教育中一颗璀璨的亮星。“学软件开发、到株洲英泰、能高薪就业、创美好未来,”这是毕业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和赞誉。

2、学生情况

2019年学校毕业生278人,招收新生288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33人,学校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00人左右,生源主要来自本市,学校开设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1个,分嵌入式和移动商务2个方向。学生巩固率在95%以上。

3、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45 人, 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学位) 的 2 人, 占 4.4%,专任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3.8%,教师素质各项指标比例均已达标。生师比为20.7%

学校以优化双师结构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不断强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通过培训、下企业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6%

二、学生发展

1、学生素质

学校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秉承“崇德、尚技”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促进就业为宗旨。

学校把德育课课程建设与学生常规管理紧密结合,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用个性鲜明的最美教室” “主题班会” “主题黑板报,共同组成了一班一品特色文化,激发和引导着孩子们自我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文体协会,用活动引领学生思想情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比例逐年提高,把各种党团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校内测试,文化课合格率98%、专业技能合格率97%、体质实际达标率为93%、毕业率98%

2、在校体验

学生在校体验成为我校持续跟踪的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学校通过发放相关调查表对学校各项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随机取样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为 88%、专业学习满意度为 94%、实习实训满意度为 96%、 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为 93%、生活满意度 96%、校园安全满意度为10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为 99%

3、资助情况

学校严格执行上级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持续关注并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每年九月下旬,将全校贫困学生筛选收集,建立贫困生库,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帮助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教育。

我校高一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学生的15%确定。在资助评审过程中,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资助范围、资助对象、资助标准符合政策要求。不存在暗箱操作、人为调节分配或平均分配, 对评审结课进行有效公示。

学校设置校级奖学金,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入班级前3名者,每学期奖励100500元;进入年级前10名者,奖励1000//生。

4、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为98 %,对口就业率为100%,初次起薪在4500元以上。

5、职业发展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岗前培训结合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

设计企业需要的课程,通过课程中的项目任务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一门课的设计、一个教学情景的设计、一节课的设计、一个知识点的设计、锻炼学生的学习、工作迁移能力,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参照企业要求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响应省中职升学部署,加大单招宣传力度,2019年毕业生单招报名90%以上。

三、质量保障措施

1、专业动态调整

突出专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学校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学校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各专业建设规划和每年的年度发展建设实施规划,并在每年度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主动适应IT行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

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制度,能根据产业、职业和岗位需求,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努力将专业教育和技能大赛的成果融入校本教材,先后开发校本教材5本。

2、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滚动修订,根据国家和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调研成果,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适时修订,并有严格的审批手续,选用规定教材。

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主干专业局实现了教学、实训一体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与技术技能训练高度融合。

积极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意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2019年度在省、市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市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其中邓笙同学参加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技能竞赛,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开发了一部分教学资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包括PPT教案、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考试试题库。

3、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不断推动名师及团队建设且成效显著,发挥名师引领学科教学科研及对年轻教师的指导、示范、培养作用。学校教师培养主要是依靠校本培训、远程培训、离职培训、短期学习培训和到企业生产实习培训等方式。培训经费学校全部报销并根据财经制度给于一定的补助,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要求在职教师全部参加并纳入教师考核。

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师讲课竞赛,增强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交流学习;通过活动,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每周开展公开课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展示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有高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引进、转化IT企业的项目,将企业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工程性。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证书考核。每年对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检查,到校汇报下企业锻炼的成效。

4、规范管理情况

深化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平均为2:5,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比重为50%以上。

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特长学生发展机制、卓越学生成长机制。

2019年度继续修订和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听课、教师评教、评学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了由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校园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保持一贯的优良传统,每学年都专门召开校园安全工作会议, 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学生谁负责一岗双责。责任部门定期对责任区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把隐患当事故对待而认真排除。坚持六不原则,即制度不落后,管理不放松, 教育不遗漏,投入不吝啬,惩戒不拖沓,不遗余力地打造全国一流的平安校园。我们加强四防(人防、物防、技防、协防)工作管理。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职责。为提高校内资金使用、分配的合理性,做到用款有计划、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监督能到位。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收费规定和收费标准,不乱收费,学校收入由财务处统一归口管理,执行收支两条线;学生的服务性收费、代办费专款专用,按学期进行结算,并进行公示。积极开源节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加强了招待费的管理,加强水电管理。

5、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发展

开齐开足德育课,坚持每周一节班会课。进一步积淀校园文化。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三风”建设,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扎实开展“抓小事工程”,推进“细节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在追求精致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

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校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为契机,整个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内陈设与布置合理,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整个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以主题引领活动,用活动渲染主题。举办一年一度的校篮球比赛、专业技能比赛、元旦主题文艺汇演等,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举行常规管理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宣誓活动。积极参加文明风采大赛。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班级日常管理分解为“宿舍、学风、纪律、卫生、出勤”五项考核指标,每月先进班集体的评比,主要根据该班累计分数确定,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6、党建情况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这一中心和育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学校以其校风正、师资高、管理严、质量好跻身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校行列。

“两学一做”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校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

四、校企合作

能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与顶岗实习任务,校企双方结合产品加工与实践操作共同开发项目实训教学案例多个,产教对接共同完成实训教学任务。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着力建设高端合作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选择了多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各实习基地都能提供充足的岗位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五、 社会贡献

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就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数据。 学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了学生职业发展速度,一些优秀学生毕业一年工资可达1万以上,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2社会服务

秉承自信、 平等、 开放、 包容的办学理念, 我们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文化交流, 图书馆、 体育场免费对外开放,服务了株洲人民。

六、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运用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三是市级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专家把脉,尤其是在“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新的探索,县域中专校创建可以根据地方实际上报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项目以获取专项资金支持。

2、改进措施如下:

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际合作、开放创新”等五项基本原则和办学思路,确定改进措施。

一要遵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利益,以“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双翼,不断地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

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加大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优化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着力解决专任教师数量短缺,把师资配置作为学校规模发展重要约束指标。

(编辑:zzimti)
  • 电话咨询

  • 18975356986
  • 学校微信公众号

  • 学校微信公众号
  • 学校行政二维码

  • 学校行政二维码